11月7-9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论坛是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而设的全球性思想对话平台,发挥党校的学术优势与智库功能,推动文明交流,促进全球发展。本届论坛为期三天,以“文明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为主题,下设“中欧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中亚现代化发展与领导力建设”“中阿文明交流与现代化发展”三个分论坛,以及一个圆桌交流环节。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政要、官员、企业家、智库专家、学者、文化活动家、媒体人和驻华使节等各界人士约150人参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师生约300多人次旁听了论坛,同期还举办第四届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高端智库论坛。
论坛开幕式现场
在7日上午的开幕大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发表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重大意义。他指出,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坚持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吸纳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领导人民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和必然选择,关键是找到符合本国国情、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文明相互借鉴,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必将为促进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春涛作主旨演讲
新开发银行行长迪尔玛•罗塞夫提出,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变化的世界,我们有很多重叠的危机和挑战,比如不平等现象、通货膨胀现象以及全球价值链的破碎化现象,还有最重要的气候变化等问题。我们面临全球的金融新自由主义,很多财富和资源都集中在北方国家,而南方国家则更多地陷入不平等和贫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尊龙凯时注册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拒绝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以他们的文明自居维护优势地位的做法,要在全球话语权上鼓励更多文明发声。现在可能有很多国家认为他们的发展模式是领先的,也是唯一的标准,试图将他们的模式施加给其他国家,也试图用一些压力和制裁等手段抑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而这种行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在这样一个多边多极的世界,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唯一方案,所有国家都不能够独善其身,也不能认为自己的模式就是最好的,这样只会破坏多边主义,破坏这个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拒绝新自由主义,大力推动流动资产在发展中国家中流通,发挥新兴市场和新兴国家在多边主义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重振全球金融系统,让全球金融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能够朝着更加多边化的方向发展。新开发银行致力于构建多边主义金融体系,是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构建的金融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和投资援助。
迪尔玛•罗塞夫作主旨演讲
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郑必坚发表了题为《在文明交流中实现符合本国历史文化特点的现代化》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四个观点。第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历史底蕴。中国是一个拥有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优良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中华文明是中国通过和平发展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华文明拥有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再加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过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深知霸权之可恶,和平之可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之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手段、文明的形象去实现文明的复兴。正如2005年李光耀先生所说,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造成威胁,而是要用其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民族文化去点燃人类文明之光。第三,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各国走好本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运用人类长久历史发展进程积累的智慧,如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应对环境问题、利益冲突问题。第四点,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范围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郑必坚作主旨演讲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指出,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文明能否存续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最迫切的目标就是要同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沟通。目前英语主导了全球信息网络沟通的渠道,在全球要进行文明交流对话,如果不说英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就会脱离全球沟通的渠道。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中国政府和很多中国的思想家们都提出了很高质量的文明成果,但是这些很少出现在英语媒体中,这个情况必须要改变。一项有关美国公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态度的民意调查发现,在当今的政治环境下,还是有很多民众非常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美中可以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一个稳定向好的中美关系是对世界有利的,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来说,美中关系对世界稳定性更重要。因此,北京应该更多同美国普通民众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在美国民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促进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人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普通人,尤其是在美国,他们不想要在沟通中出现一个中介载体,他们需要直接沟通。另外,我们需要让更多美国民众来中国旅游,这将对中美关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应该继续努力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而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
约翰•桑顿作主旨演讲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摆脱人为地将一个集团与另一个集团对立起来的零和、力量均势心态,而应该采取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关系方式,这种方式基于务实精神和对我们所面临复杂现实的深刻理解。中国和欧盟作为两个重要全球主体,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双方代表不同文明的交汇,都拥护多边主义、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理念。重振中欧伙伴关系的真正关键在于加强信任,减少相互猜疑,追求真正的开放而非四处设限,承担共同的责任而非相互排斥。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民间交流包括企业、科学家、学者、学生、家庭甚至游客之间的互动往来,这种充满活力的交流是理解、信任和合作的催化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倡议符合未来全球治理议程,都是对全球议程的卓越贡献。我们应该在新的一年乃至未来更多年对这些倡议进行讨论,首先可以从秋季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开始,希望这些倡议能再次引领多边体系的加强。必须改善基础设施联通,提高流动和贸易的复原力与可持续性。十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发展成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基础设施发展仍较薄弱的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近期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表明中国致力于帮助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心。中国与西方国家以及非洲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基础设施,释放经济潜力,真正实现为人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伊夫•莱特姆作线上主旨演讲
中亚考察团代表、阿斯塔纳公务员中心主席阿里坎•拜缅诺夫认为,人类历史告诫我们,新的科技与生产工具必然会带来新的责任,尤其是文明对话方面的责任。不同文明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的发明了车轮,有的发明了火药,有的开发和利用了原子能,有的发明了电力,有的则开创了互联网,无论创新源自何方,只要创新能够为人类共同财富,有利于全球的发展与和平,国际社会就能够从中受益。几个世纪以来,一些最优秀的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并致力于形成共同文化和价值观,以确保世界和谐发展,人类也积极追求扩大合作和交流范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我们当代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最佳典范。纵观历史,开放包容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为包括中亚在内的全人类带来了曙光。伟大的哈萨克斯坦哲学家阿拜曾经提出,你不仅仅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全人类的儿子。文明交流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助于每个人实现长远利益。正如曾有人说过,政客只考虑下一次选举,而政治家考虑的是下一代。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维护和平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以造福我们下一代人,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全球发展的长期目标。因此,对话合作与文明交流至关重要,本论坛将为此做出重要贡献。
阿里坎•拜缅诺夫作主旨演讲
阿拉伯考察团代表、巴勒斯坦人事委员会主席穆萨•扎伊德谈到,在文明底蕴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当前世界在一个最艰难的时期,我们面临着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挑战,而最重要的挑战是在人文道德方面,所以文明交流是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追求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追求为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让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公平、公正、平等、文明的社会当中。我们的世界应当是开放、机会均等与平等的世界。世界的发展应当是为了全人类,而不是少数几个国家。我们不应当允许一些人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一些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这不符合真正的人文精神,任何的文明都应当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全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我们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希望在人文交流领域建立起文明沟通的桥梁与网络。我们希望世界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文明交流与精神的力量,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才能摆脱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当前世界需要更加平衡,需要更加开放,需要更加公平,需要照顾更多受压迫人民的利益。世界平衡的秘诀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中国一直追求和平与稳定,而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作为当前与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一极,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穆萨•扎伊德作主旨演讲
艺术8(北京中法艺术之家)和欣德新思咨询创始人、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柯思婷•佳玥在演讲中引用了法国哲学家保尔•瓦雷里的诗句,“世界面临着两种危险:秩序与失序”。她认为,平衡秩序与失序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力,通过他们的想象、情感和技艺来塑造世界。艺术是打开多样世界文化大门的钥匙,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个人体认,才能改变“西方就是最好的”这样一种优越感与狭隘的心态。经济、工业与技术的世界以绩效、竞争、时间和速度为基础,文化和艺术则表达情感,分享对世界的关心,以及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性时间。我们需要艺术家的这种打破常规、分享情感、表达想象和非竞争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新的概念、新的形式与新的生活方式。经验和经历告诉我,年轻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参加两、三个月的项目时,艺术家的心态和观点就会改变,对中国就会有新的观点,因为他们之前对于中国的了解都是来自于法国的媒体。所以艺术8也会经常邀请中国的艺术家去法国,去亲身体验法国,也会邀请法国的艺术家来中国体验真正的中国。我们不需要宏大的演讲,我们只需要同中国的人和中国的文化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我们的未来就是一个文明交流的未来,我们能够重新塑造世界,让它成为一个更加和平、和谐的地方。
柯思婷•佳玥作主旨演讲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前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挪威前环境和国际发展部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演讲中指出,无论21世纪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合作,无论是疫情、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经济复苏、增强就业、摆脱贫困,还是解决战争与冲突,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世界各国进行合作,需要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各种文明应当和平共生、共同繁荣,而彼此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平等对话。中国的唐太宗曾邀请世界各地的宾客来到长安,听取他们的想法,这成为历史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范例。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伟大的国家,应当互相尊重、平等对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它的历史比美国长十倍,美国在近代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诞生了华盛顿、林肯等卓越的政治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经贸关系上,中美之间肯定会有竞争,如果出现分歧,也应当通过对话解决。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与世界分享,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就是分享经验的重要平台。这一倡议已经给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学习的过程是互惠互利与共赢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说,“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埃里克•索尔海姆作线上主旨演讲
德国前司法部长、德国社民党前副主席赫塔•多依布勒•格梅林在发言中说,当今时代很重要的一些因素让我们的时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包括气候变化、饥饿、移民、战争等,我们这一代人需要采取行动担负起责任。她强调,无论是作为欧洲人,还作为德国社民党人,我们都非常想要继续深化同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在艰难时刻,我们一直都倡导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同样也在民间人文、媒体科学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在当下不确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地缘政治冲突,尤其是在联合国体制不断被削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卓有成效的合作,是最重要的话题。我不赞同世界一定会分为两个竞争集团并演变为巨大冲突的宿命论,也不认为一种文明优越于其他文明,或存在两种、三种领先的文明让整个世界去学习。不同文明都各有其价值,需要加强对话和沟通,但文明间的交流并不意味着要融合为一个文明。全球合作需要遵循共同规则,需要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的基础上,倡导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目标不应受制于地缘政治。我们有责任加强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在不确定性时代构建更多信任。
赫塔•多依布勒•格梅林作主旨演讲
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欧洲左翼党副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在演讲中谈到,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多彩世界新秩序的一笔财富。建立在殖民和霸权之上的旧秩序正在衰落,然而旧秩序的捍卫者试图阻止这种进步,封锁边界、贸易壁垒、单边主义、军国主义倾向,将世界引向新冷战局面。为此,有必要基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平等原则提出新的全球治理方案。新的治理方案开展互利共赢的公平贸易,摒弃零和思维。在新的方案治理下,国际关系的现代化意味着和平进步与关爱自然。这就需要改善国际秩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联合国改革。因为若缺少一个有充分代表性和充分民主、让所有文明在其中都能得到认可并获得发展方面帮助的国际机构,就不可能有团结社会意义上先进的全球治理。在多边主义基础上建立开放的伙伴关系,使国际经济新秩序服务于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有必要就捍卫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平进步未来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将保护生命置于所有行动政治中心的共识,也是捍卫联合国宪章原则和宗旨的共识。为此,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全球安全、发展与文明三项倡议,为人类提供了共同的宏伟蓝图。
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作线上主旨演讲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领导力学院院长德萨莱尼•佩特罗斯•凯尔基尔谈到,非洲大陆在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埃及和西非地区的文明历史悠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遗产,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塑造了人类当今社会的价值,让我们遵循现在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道路给非洲带来了许多巨大的挑战。我们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顺应当代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理解的现代化包括科技进步与发展、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文明传承。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非洲是一个正在转变的大陆,我们不断接受着世界各国文明带来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在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不断推动和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和经验分享,来构建一个跨文化的可持续沟通交流机制,也让非洲更加向世界开放。我们推崇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坚信文化多样性和富有同理心的现代化道路。
德萨莱尼•佩特罗斯•凯尔基尔作主旨演讲
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局长、巴西卢拉研究所前所长马尔西奥•波赫曼在演讲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规则和发展动力呈现出不可持续性,从而催生出保守主义,引发西方现代性的崩溃,并呈现出全新的社会运行结构。由于西方现代性方案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正逐渐向此前的边缘地区转移。同时,亚洲也发生转变并在全新基础上享受现代化成果。对此,现有理论无法提供长期有效的整体性解释。亚洲的崛起勾勒出另一种现代性的轮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西方现代性彻底决裂,而是融合了信息革命,发展出新的时代精神。亚洲现代性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的理念边界,以集体理性为基础,以国家行动为界限。全球发展中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并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一系列周期性循环的延续,而是亚洲集体行动的结果,它似乎并不是由货币、武器、文化和技术进步这四重力量所构成,而是由数字时代中主导社会结构发展的逻辑所构成。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的特点是人类社会中两种发展模式并存的复杂局面。西方现代性是由个人理性、科学逻辑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而成,如果我们仍拘泥于旧现代性理论框架,就无法在全新基础上探索新的现代性。
马尔西奥•波赫曼作线上主旨演讲
论坛开幕式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文堂主持,他强调这是一个表达时代呼声的全球性思想对话平台,具有多边主义性质。他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陷入地缘政治的自私、文明的偏见与现代性野蛮的泥淖之中,和平与共同繁荣发展举步维艰,人类又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我们都需要回归文明人的责任、良知、理性与真诚,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一起面对地区冲突、气候变暖、粮食安全、技术鸿沟、人工智能、脱钩断链等问题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共同探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有古老文明传承的政党,是有现代文明理想的政党,是有世界关怀的政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与国家高端智库,有责任搭建多边主义的全球思想对话平台,营造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对话氛围,为推动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促进全球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文堂主持开幕式
在7日下午举办的“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与会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中欧两大文明相互影响与交融、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探讨中欧如今作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如何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保持交流互鉴,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现场
在8日上午举办的“中国—中亚现代化发展与领导力建设”分论坛上,与会者围绕“现代化发展与领导力建设”“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两个主题,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以有效的领导力推进现代化发展,如何通过推动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会议期间,中国—中亚行政院校合作网络在各国行政学院院长见证下正式启动。
“中国—中亚现代化发展与领导力建设”分论坛现场
在8日下午举办的“中阿文明交流与现代化发展”分论坛上,与会者回顾了中阿两大文明交流互鉴、友好合作的悠久历史,指出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重视中道、友谊、正义等价值理念,中阿都有民族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应当遵循“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文明相处之道,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两大文明在现代化、全球化中的积极作用。
“中阿文明交流与现代化发展”分论坛现场
9日上午进行了“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圆桌交流。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此次论坛成果,一致认为: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的共存,正是人类的魅力所在。任何文明叙事都应具有包容性。世界各国文明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尊重彼此的历史文化及世界观、价值观,共同超越意识形态鸿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作总结发言,为本届论坛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的圆桌交流现场
李毅表示,本次论坛聚焦于文明与发展的关系,这既是实践的问题,也是深刻的理论问题。文明需要对话,发展需要合作。与会嘉宾发表的真知灼见探寻应对世界的变局之道,碰撞出以文明交流促进全球发展的思想火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人类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更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文明差异多样是世界客观存在,每一种文明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凡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此次论坛嘉宾从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贸合作、社会治理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文明交流对于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碰撞出了以文明交流促进全球发展的思想火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肤色的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人类社会进步需要向上的精神力量,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各界人士能够加入对“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的探讨。
李毅作总结发言